2017/09/21

花了三十分鐘讀完這本書。憑記憶寫下,感想如斯。

作者訪問了關鍵的電信(包含固網、網通和資通訊)人士,這點非常難能「可貴」和「可畏」。因為電信的圈子說大不大,高層的流動就那幾個熟悉面孔。本書想談歷史,找出過去所錯過什麼的機會,若沒有這些人的說法,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再加上電信的管理高層(如電信總局時代)的耆老,也並非現代網路從業有機會見面共事,有些早已不在台灣或是蓬萊仙去。在這個「匯流」的時間出了這本書,檢討的「時機」是再好也不過的。我認為本書最有價值的剛好也是這部分:寫出隱藏在大內或是業界僅知的幾個時間點 (when),發生什麼事 (what),有什麼人 (who) 等。至於想處理的為什麼 (why),我認為本書跳過,也可能沒有打算著墨,充其量是在「匯流五法」的立法優先順序出爐的第四季之前,投下的一顆石頭。

本書共分六部,從第三部就劍指直談「尋找未來的可能」,但我讀來頗有「東風無力百花殘」「零丁洋裡嘆零丁」之感。說是電信發展(政策、產業)口述的最後掙扎,應該不為過。高速普及和變動的年代有兩次,第一是1970年末固網通訊普及,第二是2000年前後行動通訊的普及。可惜在兩次飛奔的「社會面」談的極少,我相信這也是台灣「政產發展」相關著作的最大罩門之一。脫離社會發展的政策和產業觀察,在這「奶娘政府」掌控力日益薄弱的年代,沒有談是不行的。雖然這部分若落在本書談,稍嫌苛求緣木,我想有待確實活過其他不同年代的作者著書為文,比較務實。

中華電信的篇幅不少,值得多讀。不過多年前和越南 Viettel 的錯失交臂,讓我想到 APNIC Foundation 最近的事情,模式不變,錯失時機的戲碼,一再上演。

由於只看了30分鐘,但文內所述之電信發展和相關人事物,也多少有所聽聞。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堅網路業者、關心國際和區域網路政策的朋友而言,這本書最有價值的應該是理出的「戰犯」名單。淘汰我們的,是自己,還是「哪些人」?

我想還有很多人沒有浮上檯面。找不出為什麼 (why),就不足以正視現實(例一),進而翻轉賽局。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