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30

身為第一代在全數位環境下成長的族群而言,生活是幸福且即時的。這對於在過去我們從類比到數位的生活模式必須時時牢記常常切換的朋友而言,總是會抱持個一個懷疑的觀察心態。到底整天黏在手機上是在看什麼?為什麼滑來滑去仍不知道在嗤笑啥?手上剛滑過去的那個人像,怎麼看起來像是老外?什麼時候偷偷學會了其他語言,而我只知能猜想那是泰語還是緬甸語?

大學以上已達到「法定成年」者不在討論之列,但仍在K12就學的女孩子而言,網絡社會已經相當複雜,他們使用網路的複雜行為模式,也遠非教育機構內的教師所能親身體會。於是這就憑空產生了極大的「維度」,那可能是一個很缺乏討論和理解的數位社會網絡的空間。這空間只會越來越大,膨脹到足以壓擠到上一代的生活「空間」。

然而,小女孩的「生活空間」在東亞社會傳統的家庭脈絡之下,仍掌握在家長的手上。到了數位純手機的年頭,雖然手機看似是私人的空間,但不同的社會裡確實也存在者每早每晚手機必須交給老媽檢查的常規。但老媽畢竟是老媽,老媽沒有Snapchat,通常也不是刷臉的YouTuber,但這個年代的老媽已經比上個年代的老媽更為數位化。可是這個過去數位化的「經驗」,仍不足以支持和「教育」女兒如此在複雜的網絡社會裡生存和保護自己,因此我們不經意也會瞥見擅長3C的「老爸」想扮演這個角色,但很快地就踏上懵懂不知如何走下一步的囧途。

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個小時內,透過研究計畫的觀察,我們發現了在起床後一個小時內,中學學生(女性)是這樣子在各種世界、社交脈絡和訊息管道裡切換。

Sandra Cortesi (@SandraCortesi) | Director @YouthandMedia | 2017, HKU[/caption]

初看覺得複雜無比,笑聲一片。但妳我只要好好觀察自己的使用行為,何嘗也不是如此複雜、顯得焦慮和難以滿足?

但這個行為不必然和同樣在這十年間已經邁入職場的成年人(無論男女)有何不同,只是未成年的條件和更為依賴社交網絡作為生活和認同支撐的狀況,讓這些行為所連帶產生的後續影響,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涵。

當然,學齡前兒童是怎麼被父母透過「接入」數位社會的工具所「擺佈」,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在這裡認為更需要討論的是已經在學齡而且有相當程度能掌握自己數位社會生活發展的學生(或輟學生)。

Sandra Cortesi (@SandraCortesi) | Director @YouthandMedia[/caption]

尤其是在各種具有「監視」特質的科技產物(如手機的 app)的環境成長之下,這個年頭的女學生所受到的潛在「監視」威脅,是上一輩和上上輩完全不可比擬的。

在急著做任何「管制」或是「產業發展」之前,或許我們極度缺乏的是更多關心和系統化的理解,這個責任若是落在每一個家庭當然太過於沈重,所以該做事沒有做事的人請多多自我激勵反省。

在此先推薦兩本書(如果能接受使用英文閱讀):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